網站遭到攻擊誹謗時的應對措施~
當前上網人數急劇的增加當中,然而人數的增加並未同時增進素質,以致網路上的爭端也有增加的趨勢,除了了解法律規定之外,無端遭到攻擊誹謗時,應該有保護自己權益的相關知識。
通常見到冒他人之名在知識+給人負評,在部落格惡意流言攻擊他人人格,寫e信到私人信箱逞強侮辱他人(民法第184條),還有在自己的專欄中誹謗他人,這些行為看是一時之快,但卻已觸犯了刑法第310條的加重誹謗罪責,被害人如果執意追究告上法院,除了應負刑責還需附帶民事賠償責任,網友們千萬勿以身觸法。
受到攻擊時,首先應先複製該篇文章,然後前往該主格複製(網誌),方便報案時提供受理單位查詢網誌所有人。近來也發現有些網友冒他人網名攻擊他人的事件,受害人不可以版名前往責備或挑釁,這樣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端,版名的稱呼在知識+並沒有嚴格限制,因此,不可看見版名就點閱查詢前往理論,或許被冒用的當事人事先並無所知悉,萬一衝動以為自己受害就可興師問罪,其後果可能遠超當時被誹謗的事實。由於衝動觸犯刑法第305條的恐嚇罪,就大有可能!
出師要有名,遭到不明的誹謗損及權益,切勿將該文章刪除,複製以後還要複製該網誌,如果有意提出誹謗告訴,途徑有兩種,一是直接到當地派出所報案接受偵訊筆錄並取三聯單,二是直接到法院的地檢署按鈴申告,最容易的方法是委任律師辦理,可以省下程序上的麻煩。
上網暢談自己的理想抱負的同時,建議網友千萬不要把他人的隱私也混為一談,牽涉到他人的事並沒有自由可言,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活隱私權,一旦因而被告被求償,真的很不值得。有些或許想在網路增進情感交流,但也要先了解對方意願,不要因不諳表達方式而被冠以騷擾的罪名。諸多容易引起不快的因素,應該盡量避免,花錢在網路的領域才不會敗興而歸!
專業性的網站因顧及聲譽,玩樂的機率不高,如有冒名玩興者應自制,否則律師興訟機會很大。受害人應事先查明再打電話求證,因為既然是事業體,電話都是公開的,隨意就以受害人的角色就去電興師問罪,或許令人覺得太不懂網路生態,記住!!電腦的住址是以IP為主,版名並不足以代表當事人。電信警察的工作內容是:(1)有關盜接或盜用他人電信設備案件之稽查及取締事項﹔ (2)有關違法設置、使用電台或專用電信之稽查及取締事項﹔ (3)有關違法使用、變更無線電頻率、電功率等之稽查及取締事項﹔ (4)有關違法製造、裝設、持有、輸出及販賣電信管制器材之稽查及取締事項﹔
(5)其他有關電信法令之協助執行事項。
電信警察隊隊本部 [email]ep@dgt.gov.tw[/email] (02)2343-3983 (02)2343-3989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111巷18號
電信警察第一中隊 [email]ep1@dgt.gov.tw[/email] (02)2343-3980 (02)2700-2615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111巷18號
電信警察第二中隊 [email]ep2@dgt.gov.tw[/email] (04)2253-0539 (04)2253-0685 台中市南屯區黎明路二段660號2樓
電信警察第三中隊 [email]ep3@dgt.gov.tw[/email] (07)239-1161 (07)239-1143 高雄市新興區錦田路142號2樓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名  稱: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民國 97 年 05 月 07 日 修正) ( 中華民國97年05月07日華總一義字第09700053471號令修正公布(修正第30條及58條)中華民國97年08月06日華總一義字第09700147761號令修正公布(修正第20條)     第 一 章 總則 第    1    條 為促進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保障其權益,增進其福利,特制定本法。                                                              兒童及少年福利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第    2    條 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十八歲之人;所稱兒童,指未滿十二歲之人;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 第    3    條 父母或監護人對兒童及少年應負保護、教養之責任。對於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依本法所為之各項措施,應配合及協助。 第    4    條 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協助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監護人,維護兒童及少年健康,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對於需要保護、救助、輔導、治療、早期療育、身心障礙重建及其他特殊協助之兒童及少年,應提供所需服務及措施。 第    5    條 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處理兒童及少年相關事務時,應以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有關其保護及救助,並應優先處理。            兒童及少年之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政府應予適當之協助及保護。 第    6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 (市) 為縣 (市) 政府。                                              前項主管機關在中央應設兒童及少年局;在直轄市及縣 (巿) 政府應設兒童及少年福利專責單位。 第    7    條 下列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掌理。但涉及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依法應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掌理者,從其規定:                一、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法規與方案之規劃、釐定及宣導事項。二、對直轄市、縣 (市) 政府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監督及協調事項。 三、中央兒童及少年福利經費之分配及補助事項。                    四、兒童及少年福利事業之策劃、獎助及評鑑之規劃事項。            五、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訓練之規劃事項。                      六、國際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之聯繫、交流及合作事項。              七、兒童及少年保護業務之規劃事項。                              八、中央或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設立、監督及輔導事項。      九、其他全國性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策劃及督導事項。 第    8    條 下列事項,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掌理。但涉及各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依法應由各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掌理者,從其規定:    一、直轄市、縣 (市) 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自治法規與方案之規劃、釐定、宣導及執行事項。                                        二、中央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法規及方案之執行事項。              三、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訓練之執行事項。                      四、兒童及少年保護業務之執行事項。                              五、直轄市、縣 (市)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設立、監督及輔導事項。 六、其他直轄市、縣 (市) 兒童及少年福利之策劃及督導事項。 第    9    條 本法所定事項,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權責範圍,針對兒童及少年之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主動規劃所需福利,對涉及相關機關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應全力配合之。                          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劃分如下:                      一、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政策、福利工作、福利事業、專業人員訓練、兒童及少年保護、親職教育、福利機構設置等相關事宜。                                                        二、衛生主管機關:主管婦幼衛生、優生保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醫療、兒童及少年心理保健、醫療、復健及健康保險等相關事宜。        三、教育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教育及其經費之補助、特殊教育、幼稚教育、兒童及少年就學、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等相關事宜。                                                四、勞工主管機關:主管年滿十五歲少年之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勞動條件之維護等相關事宜。                                        五、建設、工務、消防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建築物管理、公共設施、公共安全、建築物環境、消防安全管理、遊樂設施等相關事宜。                                                      六、警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人身安全之維護、失蹤兒童及少年之協尋等相關事宜。                                    七、交通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交通安全、幼童專用車檢驗等相關事宜。                                                        八、新聞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閱聽權益之維護、媒體分級等相關事宜之規劃與辦理。                                            九、戶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身分資料及戶籍相關事宜。        十、財政主管機關:主管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稅捐之減免等相關事宜。十一、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措施由各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職權辦理。 第   10    條 主管機關為協調、研究、審議、諮詢及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應設諮詢性質之委員會。                                                前項委員會以行政首長為主任委員,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代表之比例不得低於委員人數之二分之一。委員會每年至少應開會四次。 第   11    條 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培養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並應定期舉辦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 第   12    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經費之來源如下:                                  一、各級政府年度預算及社會福利基金。                            二、私人或團體捐贈。                                            三、依本法所處之罰鍰。                                          四、其他相關收入。    第 二 章 身分權益 第   13    條 胎兒出生後七日內,接生人應將其出生之相關資料通報戶政及衛生主管機關備查。                                                        接生人無法取得完整資料以填報出生通報者,仍應為前項之通報。戶政主管機關應於接獲通報後,依相關規定辦理;必要時,得請求主管機關、警政及其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助。                                  出生通報表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第   14    條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收養事件,應基於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斟酌收養人之人格、經濟能力、家庭狀況及以往照顧或監護其他兒童及少年之紀錄決定之。滿七歲之兒童及少年被收養時,兒童及少年之意願應受尊重。兒童及少年不同意時,非確信認可被收養,乃符合其最佳利益,法院應不予認可。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得准收養人與兒童及少年先行共同生活一段期間,供法院決定認可之參考;共同生活期間,對於兒童及少年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收養人為之。                                  法院認可兒童及少年之收養前,應命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進行訪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收養人或收養事件之利害關係人亦得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                                      前項主管機關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進行前項訪視,應調查出養之必要性,並給予必要之協助。其無出養之必要者,應建議法院不為收養之認可。法院對被遺棄兒童及少年為收養認可前,應命主管機關調查其身分資料。父母對於兒童及少年出養之意見不一致,或一方所在不明時,父母之一方仍可向法院聲請認可。經法院調查認為收養乃符合兒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時,應予認可。                                                  法院認可或駁回兒童及少年收養之聲請時,應以書面通知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應為必要之訪視或其他處置,並作成報告。 第   15    條 收養兒童及少年經法院認可者,收養關係溯及於收養書面契約成立時發生效力;無書面契約者,以向法院聲請時為收養關係成立之時;有試行收養之情形者,收養關係溯及於開始共同生活時發生效力。                聲請認可收養後,法院裁定前,兒童及少年死亡者,聲請程序終結。收養人死亡者,法院應命主管機關或其委託機構為調查,並提出報告及建議,法院認收養於兒童及少年有利益時,仍得為認可收養之裁定,其效力依前項之規定。 第   16    條 養父母對養子女有下列之行為,養子女、利害關係人或主管機關得向法院聲請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                                        一、有第三十條各款所定行為之一。                                二、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或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情節重大者。 第   17    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自行或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收養資訊中心,保存出養人、收養人及被收養兒童及少年之身分、健康等相關資訊之檔案。 收養資訊中心、所屬人員或其他辦理收出養業務之人員,對前項資訊,應妥善維護當事人之隱私並負專業上保密之責,未經當事人同意或依法律規定者,不得對外提供。                                            第一項資訊之範圍、來源、管理及使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18    條 父母或監護人因故無法對其兒童及少年盡扶養義務時,於聲請法院認可收養前,得委託有收出養服務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代覓適當之收養人。前項機構應於接受委託後,先為出養必要性之訪視調查;評估有其出養必要後,始為寄養、試養或其他適當之安置、輔導與協助。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從事收出養服務項目之許可、管理、撤銷及收出養媒介程序等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三 章 福利措施 第   19    條 直轄市、縣 (市) 政府,應鼓勵、輔導、委託民間或自行辦理下列兒童及少年福利措施:                                                  一、建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通報系統,並提供早期療育服務。          二、辦理兒童托育服務。                                          三、對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提供諮詢輔導服務。                      四、對兒童及少年及其父母辦理親職教育。                          五、對於無力撫育其未滿十二歲之子女或被監護人者,予以家庭生活扶助    或醫療補助。                                                六、對於無謀生能力或在學之少年,無扶養義務人或扶養義務人無力維持    其生活者,予以生活扶助或醫療補助。                          七、早產兒、重病兒童及少年與發展遲緩兒童之扶養義務人無力支付醫療    費用之補助。                                                八、對於不適宜在家庭內教養或逃家之兒童及少年,提供適當之安置。 九、對於無依兒童及少年,予以適當之安置。                        十、對於未婚懷孕或分娩而遭遇困境之婦嬰,予以適當之安置及協助。十一、提供兒童及少年適當之休閒、娛樂及文化活動。                十二、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                                    十三、其他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之福利服務。                        前項第九款無依兒童及少年之通報、協尋、安置方式、要件、追蹤之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第十二款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得由直轄市、縣 (市) 政府指定所屬國民小學辦理,其辦理方式、人員資格等相關事項標準,由教育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第   20    條 政府應規劃實施未滿十八歲兒童醫療照顧措施,必要時並得視其家庭經濟條件補助其費用。 前項費用之補助對象、項目、金額及其程序等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21    條 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監護人,得申請警政主管機關建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指紋資料。 第   22    條 各類兒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醫療機構,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應通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將接獲資料,建立檔案管理,並視其需要提供、轉介適當之服務。 第   23    條 政府對發展遲緩兒童,應按其需要,給予早期療育、醫療、就學方面之特殊照顧。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應配合前項政府對發展遲緩兒童所提供之各項特殊照顧。                                          早期療育所需之篩檢、通報、評估、治療、教育等各項服務之銜接及協調機制,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衛生、教育主管機關規劃辦理。 第   24    條 兒童及孕婦應優先獲得照顧。                                      交通及醫療等公、民營事業應提供兒童及孕婦優先照顧措施。 第   25    條 少年年滿十五歲有進修或就業意願者,教育、勞工主管機關應視其性向及志願,輔導其進修、接受職業訓練或就業。                          雇主對年滿十五歲之少年員工應提供教育進修機會,其辦理績效良好者,勞工主管機關應予獎勵。    第 四 章 保護措施 第   26    條 兒童及少年不得為下列行為:                                      一、吸菸、飲酒、嚼檳榔。                                        二、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三、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足以妨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色情、猥褻、    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    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四、在道路上競駛、競技或以蛇行等危險方式駕車或參與其行為。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為前項各款行為。                                                      任何人均不得供應第一項之物質、物品予兒童及少年。 第   27    條 出版品、電腦軟體、電腦網路應予分級;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物品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應予分級者,亦同。                    前項物品列為限制級者,禁止對兒童及少年為租售、散布、播送或公然陳列。                                                            第一項物品之分級辦法,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第   28    條 兒童及少年不得出入酒家、特種咖啡茶室、限制級電子遊戲場及其他涉及賭博、色情、暴力等經主管機關認定足以危害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出入前項場所。                                                        第一項場所之負責人及從業人員應拒絕兒童及少年進入。 第   29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充當前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或從事危險、不正當或其他足以危害或影響其身心發展之工作。                                                      任何人不得利用、僱用或誘迫兒童及少年從事前項之工作。 第   30    條 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一、遺棄。二、身心虐待。三、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四、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五、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六、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七、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八、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或以兒童及少年為擔保之行為    。九、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十、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十一、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猥褻、色情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      年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      、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十二、違反媒體分級辦法,對兒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      版品、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網際網路或其他物      品。十三、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十四、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行為。十五、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 第   31    條 孕婦不得吸菸、酗酒、嚼檳榔、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為其他有害胎兒發育之行為。                                              任何人不得強迫、引誘或以其他方式使孕婦為有害胎兒發育之行為。 第   32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不得使兒童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對於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不得使其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 第   33    條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事之一,宜由相關機構協助、輔導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依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之申請或經其同意,協調適當之機構協助、輔導或安置之:                  一、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或從事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禁止從事之工作,經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盡力禁止而無效果。                                      二、有品行不端、暴力等偏差行為,情形嚴重,經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盡力矯正而無效果。                    前項機構協助、輔導或安置所必要之生活費、衛生保健費、學雜各費及其他相關費用,由扶養義務人負擔。 第   34    條 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二、充當第二十八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                            三、遭受第三十條各款之行為。                                    四、有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之情形。                              五、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                                        其他任何人知悉兒童及少年有前項各款之情形者,得通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於知悉或接獲通報前二項案件時,應立即處理,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其承辦人員並應於受理案件後四日內提出調查報告。                                                        第一項及第二項通報及處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及第二項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 第   35    條 兒童及少年罹患性病或有酒癮、藥物濫用情形者,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協助就醫,或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會同衛生主管機關配合協助就醫;必要時,得請求警察主管機關協助。    前項治療所需之費用,由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負擔。但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或依法補助者,不在此限。 第   36    條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非立即給予保護、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其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予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而未就醫者。                三、兒童及少年遭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者。                                          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者。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為前項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之。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安置,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 第   37    條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依前條規定緊急安置時,應即通報當地地方法院及警察機關,並通知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但其無父母、監護人或通知顯有困難時,得不通知之。                                  緊急安置不得超過七十二小時,非七十二小時以上之安置不足以保護兒童及少年者,得聲請法院裁定繼續安置。繼續安置以三個月為限;必要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延長之。                                          繼續安置之聲請,得以電訊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為之。 第   38    條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父母、監護人、受安置兒童及少年對於前條第二項裁定有不服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抗告。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抗告。                                                聲請及抗告期間,原安置機關、機構或寄養家庭得繼續安置。          安置期間因情事變更或無依原裁定繼續安置之必要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父母、原監護人、受安置兒童及少年得向法院聲請變更或撤銷之。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對於安置期間期滿或依前項撤銷安置之兒童及少年,應續予追蹤輔導一年。 第   39    條 安置期間,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或受其交付安置之機構或寄養家庭在保護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                                                          法院裁定得繼續安置兒童及少年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或受其交付安置之機構或寄養家庭,應選任其成員一人執行監護事務,並負與親權人相同之注意義務。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陳報法院執行監護事務之人,並應按個案進展作成報告備查。安置期間,兒童及少年之父母、原監護人、親友、師長經主管機關許可,得依其指示時間、地點及方式,探視兒童及少年。不遵守指示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禁止之。 主管機關為前項許可時,應尊重兒童及少年之意願。 第   40    條 安置期間,非為貫徹保護兒童及少年之目的,不得使其接受訪談、偵訊、訊問或身體檢查。                                                兒童及少年接受訪談、偵訊、訊問或身體檢查,應由社會工作人員陪同,並保護其隱私。 第   41    條 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者,其父母、監護人、利害關係人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得申請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安置或輔助。                                             前項安置,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受寄養家庭或機構負責人依第一項規定,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第一項之家庭情況改善者,被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仍得返回其家庭,並由主管機關續予追蹤輔導一年。                                        第二項及第三十六條第三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辦法,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定之。 第   42    條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三項或前條第二項對兒童及少年為安置時,因受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提供兒童及少年必要服務所需之生活費、衛生保健費、學雜各費及其他與安置有關之費用,得向扶養義務人收取;其收費規定,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定之。 第   43    條 兒童及少年有第三十條或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事,或屬目睹家庭暴力之兒童及少年,經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列為保護個案者,該主管機關應提出兒童及少年家庭處遇計畫;必要時,得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團體辦理。                                                    前項處遇計畫得包括家庭功能評估、兒童少年安全與安置評估、親職教育、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或其他與維護兒童及少年或其他家庭正常功能有關之扶助及福利服務方案。                                處遇計畫之實施,兒童及少年本人、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或其他有關之人應予配合。 第   44    條 依本法保護、安置、訪視、調查、評估、輔導、處遇兒童及少年或其家庭,應建立個案資料,並定期追蹤評估。                              因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或隱私及所製作或持有之文書,應予保密,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洩漏或公開。 第   45    條 對於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所轉介或交付安置輔導之兒童及少年及其家庭,當地主管機關應予以追蹤輔導,並提供必要之福利服務。                前項追蹤輔導及福利服務,得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為之。 第   46    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遭受第三十條或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行為兒童及少年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兒童及少年有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之情事者,亦同。                                        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製作必須公開之文書,不得揭露足以識別前項兒童及少年身分之資訊。                                              除前二項以外之任何人亦不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及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 第   47    條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就本法規定事項,必要時,得自行或委託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團體進行訪視、調查及處遇。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或受其委託之機構或團體進行訪視、調查及處遇時,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師長、雇主、醫事人員及其他有關之人應予配合並提供相關資料;必要時,該主管機關並得請求警政、戶政、財政、教育或其他相關機關或機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或機構應予配合。 第   48    條 父母或監護人對兒童及少年疏於保護、照顧情節嚴重,或有第三十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行為,或未禁止兒童及少年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者,兒童及少年或其最近尊親屬、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聲請法院宣告停止其親權或監護權之全部或一部,或另行選定或改定監護人;對於養父母,並得聲請法院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                                                              法院依前項規定選定或改定監護人時,得指定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負責人或其他適當之人為兒童及少年之監護人,並得指定監護方法、命其父母、原監護人或其他扶養義務人交付子女、支付選定或改定監護人相當之扶養費用及報酬、命為其他必要處分或訂定必要事項。        前項裁定,得為執行名義。 第   49    條 有事實足以認定兒童及少年之財產權益有遭受侵害之虞者,主管機關得請求法院就兒童及少年財產之管理、使用、收益或處分,指定或改定社政主管機關或其他適當之人任監護人或指定監護之方法,並得指定或改定受託人管理財產之全部或一部。                                        前項裁定確定前,主管機關得代為保管兒童及少年之財產。    第 五 章 福利機構 第   50    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分類如下:                                    一、托育機構。                                                  二、早期療育機構。                                              三、安置及教養機構。                                            四、心理輔導或家庭諮詢機構。                                    五、其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前項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及業務範圍等事項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各級主管機關應鼓勵、委託民間或自行創辦;其所屬公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業務,必要時,並得委託民間辦理。 第   51    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之業務,應遴用專業人員辦理;其專業人員之類別、資格、訓練及課程等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52    條 私人或團體辦理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應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其有對外勸募行為且享受租稅減免者,應於設立許可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撤銷與廢止許可、督導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53    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不得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其接受捐贈者,應公開徵信,並不得利用捐贈為設立目的以外之行為。                主管機關應辦理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 前項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第 六 章 罰則 第   54    條 接生人違反第十三條規定者,由衛生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第   55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情節嚴重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供應菸、酒或檳榔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供應毒品、非法供應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供應有關暴力、猥褻或色情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物品予兒童及少年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第   56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場所負責人姓名。 第   57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          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告行為人及場所負責人之姓名,並令其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除情節嚴重,由主管機關移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令其歇業者外,令其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第   58    條 違反第三十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違反第三十條第十二款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勒令停業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第   59    條 違反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第   60    條 違反第三十二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第   61    條 違反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第   62    條 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五項、第四十四條第二項、第四十六條第三項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第   63    條 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者,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其負責人及行為人,得各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第四十六條第一項規定之物品。 第   64    條 兒童及少年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師長、雇主、醫事人員及其他有關之人違反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而無正當理由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其配合或提供相關資料為止。 第   65    條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令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並收取必要之費用;其收費規定,由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定之:一、對於兒童及少年所為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未依同條第二項規定予以禁止。                                              二、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三十條或第三十二條規定,情節嚴重。                                            三、有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                          經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令其接受前項親職教育輔導,有正當理由無法如期參加者,得申請延期。                                      拒不接受第一項親職教育輔導或時數不足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經再通知仍不接受者,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參加為止。 第   66    條 違反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者,由設立許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並命其限期申辦設立許可,屆期仍不辦理者,得按次處罰。                                              經設立許可主管機關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令其立即停止對外勸募之行為,而不遵令者,由設立許可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得按次處罰並公告其名稱,並得令其停辦一日以上一個月以下。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設立許可主管機關應通知其限期改善;屆期仍不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        一、虐待或妨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                            二、違反法令或捐助章程者。                                      三、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不符者。                              四、財務收支未取具合法之憑證、捐款未公開徵信或會計紀錄未完備者。五、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輔導、檢查、監督者    。                                                          六、對各項工作業務報告申報不實者。                              七、擴充、遷移、停業未依規定辦理者。                            八、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衛生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九、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者。                                    十、發現兒童及少年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通報者。十一、依第五十二條第一項須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未登記者,其有對外募      捐行為時。                                                十二、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            依前二項規定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處罰鍰,仍拒不停辦者,設立許可主管機關應廢止其設立許可。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停辦、停業、解散、撤銷許可或經廢止許可時,設立許可主管機關對於該機構收容之兒童及少年應即予適當之安置。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以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   67    條 依本法應受處罰者,除依本法處罰外,其有犯罪嫌疑者,應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   68    條 依本法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仍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第 七 章 附則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牌行銷(102) 電子商務2009今年較2008去年45%增加,比例達到50.3%店家因低價競爭而未獲利
品牌行銷(102) 電子商務2009今年較2008去年45%增加,比例達到50.3%店家因低價競爭而未獲利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卓越經營(160)三洋電機Sanyo)為全球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被日本松下(Panasonic)併購
卓越經營(160)三洋電機Sanyo)為全球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被日本松下(Panasonic)併購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勞委會就業服務(208) 2010明年還是會續辦立即上工、多元輔導就業及政府釋出短期工作機會等 4.5萬個暫時性工作機會
勞委會就業服務(208) 2010明年還是會續辦立即上工、多元輔導就業及政府釋出短期工作機會等 4.5萬個暫時性工作機會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為啥叫絕症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務於公賣局台北啤酒廠的張 先生, 參加該啤酒場 選派技術人員到國外深造的考試, 以優異的成績及格,在出國前經某公立醫院體檢發現, 罹患有像小孩拳頭大小的肺部腫瘤,因而不能出國。 張 先生非常失望之餘,一直懷疑診斷有誤; 於是再到另一家醫院檢查, 結果還是證實原來的診斷並無錯誤。 當時年輕力壯的 張 先生得到這樣的絕症, 在人生絕望之餘, 多次打電話給當時任職台東縣政府 黃順興縣長機要秘書的魏姓同學。 魏姓同學便利用星期日趕到台北和張 先生見面, 張 先生向魏同學詳述相關絕望的詳情和悲觀感受, 並請位同學協助其後事, 恰逢魏同學與前任馬偕醫院院長 (1949-55年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的呂革令 博士) 係知交好友。 當即建議前往訪求 呂博士醫治, 起初 張 先生說不願再看醫生,以免徒增傷悲; 但魏同學說先前已以電話請教過呂 博士並安排好時間, 張 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呂 博士住處造訪。呂 博士 和張 先生見面就說: 「 魏 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紹你和我認識是我們緣份,感謝 上帝賜給我們這個機會; 我請教你:『癌為什麼叫絕症,你可知道嗎?』」 張 先生 和魏 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呂 博士又說:「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 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60或其他藥物去消滅癌細胞, 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 另無論用什麼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 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 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呂 博士又說: 「人類的聰明連登陸月球也都已經成功, 但為什麼沒有人去懷疑上述兩條治癌的路是在鑽牛角尖, 另外找第三條路? 感謝上帝賜給我以往在馬偕醫 院做癌症方面的臨床實驗, 並得院內各部同仁協助的機會, 我發現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 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然的佛寺僧尼, 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 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 因此我大膽的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 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甚至是無法生存的。張 先生我建議你從現在起少吃酸性的葷食類, 多吃鹼性食物,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 改變你的體質,並勵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規律; 如果五年內不死、你就沒問題了,願上帝祝福你。」  張 先生依照 呂 博士的建議,認真改變吃的習慣, 每天又吃綠藻、喝菱角湯,樂觀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 一年後再到同一公立醫院檢查結果, 發現腫瘤不但沒有長大、反而已呈現萎縮狀態, 遂令醫院檢查人員驚為奇蹟, 五年後竟完全處於萎縮、至近於消失狀態。 經過了將近四十年歲月, 現在 張 先生的健康情況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為愉快。  請 呂 博士發表其改變體質之自療成果報告.呂 博士謙虛地回答說: 「我年事已大,! 且沒有臨床紀錄不能做為成果。 請 魏 先生轉告親友,如果友人認同的話, 請他們繼續做體驗並廣為宣導,感謝上帝.........。」===================================================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健康人的血液是成弱鹼性的,約是PH7.35~7.45左右 *嬰兒也是屬於弱鹼性的體質 *成長期的成人有體質酸化的現象  根據一項六百位癌症病人體液分佈的研究, 顯示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因此,如何使體質維持在弱鹼性就是遠離疾病的第一步。  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 1.皮膚無光澤。 2.香港腳。 3.稍做運動即感疲勞,一上公車便想睡覺。 4.上下樓梯容易氣喘。 5.肥胖、下腹突出。 6.步伐緩慢、動作遲緩。 ======================================================為什麼會形成酸性體質? 1.過度攝取乳酸性食品 a)肉類、乳酪製品與蛋、牛肉、火腿等皆屬於酸性食品。 b)攝取過量的酸性食品血液會傾向酸性而變黏稠,不易流到細血管的末稍, 而易 造成手腳或膝蓋的冷寒症,以及肩膀僵硬和失眠等。 c)年輕力壯時吃適量的肉類是對的,但老年人則以蔬菜或小魚為宜。 2.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酸性體質 a)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精神與肉體的壓力。 b)據統計,晚睡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五倍。 c)人類本來就活在節奏的世界裡,無法事先儲備睡眠或飲食,也不能日夜顛倒。 d)人體內臟受自律神經控制,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活動,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工
作,若使其錯亂及倒置,就亦百病滋生。  3.情緒過於緊張 a)文明社會會造成的壓力。 b)工作上或精神上的壓力。 c)當一個人承受精神壓力後,一旦緊張鬆弛,時會造成猝死,稱為潛在性副腎皮質機能
不全症。 4.肉體的緊張 a)動手術之前應先檢查腎上腺皮質機能是否正常。如果副腎皮質機能較差,或手術壓力 遠超過副腎調整功能,則可能造成病人死亡或其他不良影響。 b)若發現病患臉部浮腫,需詳加詢問病史及服藥狀況,為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賀爾蒙 者,施以針灸要特別注意反應。  c)勞動或運動過度,通宵打牌、開車等壓力都應盡量避免。  附錄: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1.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  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4.弱鹼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5.中鹼性食品:蘿蔔乾、大豆、紅蘿蔔、蕃茄、香蕉、橘子、南瓜、草莓、蛋白、梅乾、檸 檬、菠菜等。  6.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芽、海帶等。尤其是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不
   錯的鹼性健康食品,而茶類不宜過量,最佳飲用時間為早上。

 

連如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